開展生命倫理教學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04.04.2022)

生命倫理領域自六十年代成雛形,教學則於七、八十年代在歐美醫學界慢慢發展。1987年,負責認可美加醫學機構的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列明,醫學院必須將醫學倫理和人文教育納入課程。英國總醫務委員會(General Medical Council)亦在1993年發表白皮書Tomorrow’s Doctor,勾劃改革課程的藍圖,其中肯定醫學倫理和法律的教學是培養優秀醫生的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相比之下,亞太區的生命倫理教學起步較遲,香港亦是後者之一。 為什麼需要有系統的正式的倫理教學?大環境是愈來愈多人意識到,專業能力不單是科學數理知識和臨床技能,教育必須關注多個方面,包括專業操守、價值觀、及倫理道德等。這卻不能用傳統的灌輸方式就能收效,也不止是臨床身教就可以。 筆者與學生談倫理困境時,發覺低年級學生多傾向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模式思考,比較著眼結果(怎樣做才是對的),往往忽略了過程建構的重要性(怎樣知道/決定什麼是對)。隨著他們成長,多了解倫理考量及掌握到更多思考方法,討論亦變得更加扎實而有趣味。醫學院籌備開設生命倫理學課程的出發點,是希望為學生埋下種子,培養對倫理的認識及觸覺。本欄曾就此簡述課程設計的主旨和構思(區結成,〈醫學倫理學什麼?〉,2020年7月8日)。 概觀生命倫理學 生命倫理學比醫學倫理的範圍較為闊,它是一門什麼樣學科?一個起點是從應用倫理的角度理解。它與人文學及哲學相關,用倫理的學的視角去思考和分析與生命有關的具體課題,包括生命的起點與盡頭、面對生老病死如何尊重生命等;現代生物醫學和科技為人類帶來重大改變,也引起新的問題,例如細胞療法和基因治療甚至基因改造的問題。在社會層面,令人目眩的新醫學也觸發醫療資源分配是否平等與公平的辯論,以及在醫學的大能面前,如何尊重個人自主與尊嚴。影響更廣的是與這些課題相關的公共政策制定和立法,都甚為需要嚴謹的研究及討論。因此,生命倫理學必定有跨學科和跨專業的特點,除了在文學院的哲學、宗教研究等能夠涉獵,也成為醫學院本科課程的必修科之一。 嶄新課題須正視 生命倫理學在具體課題中使用哲學理論,有時被視為晦澀。比較容易普遍理解的題目往往與醫療相關。在香港,以往的熱門議題包括器官移植、安樂死、預設醫療指示等。新近課題有基因檢測和疫情底下複雜的倫理難題。以新冠肺炎疫苗為例,招募自願者參加臨床測試,當中牽涉研究倫理(research ethics)。至疫苗面世後,全球疫苗相對短缺時出現分配不公現象,尤其在初期,有富裕國家囤積疫苗,甚至岀現過期未使用的疫苗;而貧困國家不單是平民,連醫療人員的接種機會都未如理想,竟有國家一度考慮減半劑量。分配不公引發「疫苗公平」(vaccine equity)討論,也牽涉全球倫理(global ethics)。 近月美國外科醫生成功將經基因改造減少排斥的豬隻心臟移植到病人身體,成為醫學史上的首例。手術對於要苦苦輪候合適器官捐贈的病人是一道曙光,有可能是改善器官短缺問題的新出路。然而衍生的問題也不簡單,修改基因後的動物器官植入人體真的安全嗎?病人是否有選擇?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動物權益是否要關注?急需換器官病人如由於宗教信仰而無法接受動物器官,如何處理?誰做決定? 由此可見科學發展對人類的利益並非理所當然。資源短缺下無論以個人或群體(包括人類以外生物)利益的對向作為討論中心,當中的倫理考量固然複雜,但同時要尊重個人價值觀,價值觀則建構於個人成長、生活環境、文化及宗教背景。了解生命倫理學,也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 教學應具前瞻性 回顧歷史,生命倫理議題例如不人道實驗、資源極度不公的現象,認真的討論往往出現於事件甚至醜聞發生後才出現,有些後知後覺。其實生命倫理學最有趣的地方,是其提出的各種思考模式及方法,可以應用於日新月異的課題,在道德兩難的困境中積極尋求解決方法,為制定倫理指引及法律規範提供理性基礎。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成立後積極透過傳媒訪問、報章專欄、社交媒體聯繫社群,舉辦專題交流工作坊,藉此提高社會各界對生命倫理的關注。同時,本中心亦熱衷於推動教學活動,放眼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尋覓合作機會。除凝聚專業力量,我們亦希望連結生命倫理學者,推廣生命倫理學研究及教育。 亞太區生命倫理教育聯網(Asia Pacific Bioethics Education Network,APBEN),以下簡稱「聯網」,於2018年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創立,筆者為聯網的核心成員。每年5月,聯網都會舉辦研討會,各國學者聚首一堂,分享教學策略以及評核方式。參加的國家有來自澳洲、美國等國家,也有不少亞太地區,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巴基斯坦等,這反映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地區,都日益重視生命倫理教育。2022年度研討會將由本中心與亞洲醫學生學生會馬來西亞蒙纳士大學(AMSA Monash Malaysia)共同主辨,訂於5月21至22日舉行兩日的網上會議。本年度主題是「醫學專業及生命倫理教學 — 新常態與日後挑戰」。研討會將會有本地以及國際知名醫學專業及倫理學者作專題演講,歡迎大家參與。(聯網網址: www.ome.cuhk.edu.hk/apben)

Dr Ann Sin Nga LAU

Co-Director, CUHK Centre for BioethicsAssociate Direct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Principal Lecturer,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Assistant Dean (Education), CUHK Medicine Ann Sin-Nga Lau, PhD is currently the Assistant Dean (Education) of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a Principal Lecturer and Associate Direct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Dr Chelsea Sihan SUN

Chelsea Sun is currently an Assistant Lecturer at the CUHK Centre for Bioethics.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Public Policy from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 in Urban Education Policy from Brown University, and BA in Economics fr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bioethics, healthcare ethics and policy, end-of-life care, family relations, […]

Dr John Weian ZHONG

John Zhong is currently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he CUHK Centre for Bioethics.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from the Faculty of Law i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y studying the theories of punishment and developed a new forfeiture thesis in justifying the moral right to punish from Kantianism. John also used to study […]

Dr. Edgar Wai Kin CHENG

Chairman, World-Wide Investment Co. Ltd. Senior Advisor to the Council of CUHK   Dr. Edgar W. K. Cheng is Chairman of the World-Wide Investment Co. Ltd., Senior Advisor to the Council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and Special Advisor to the CUHK Centre for Bioethics.   Dr. Cheng has pursued several careers […]

Dr Derrick Kit Sing AU  

Honorary Advisor, CUHK Centre for Bioethics Clinical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honorary), CUHK Medicine Dr Derrick Au is Ex-Director of the CUHK Centre for Bioethics (2017-2022) and current Centre Advisor. He received medical education at Brown University and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geriatric medicine in Hong Kong.  He served in clinical services in public hospitals then executive positions 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