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安樂死的誘惑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10.1.2022)

上月(12 月)11 日,瑞士新聞資訊媒體 SWI 發出更正,並向讀者致歉:它先前刊出報道,標題宣稱 Sarco 安樂死膠囊艙已經「通過法律審核」,是錯誤的。更正了的標題為「Sarco 安樂死膠囊艙希望進入瑞士」。早一天,美聯社(AP)經過查實(fact check) 首先指出了錯誤。讀到 AP 的查實時,我也注意到那段不正確的外電已經在中文媒體被廣泛報道,誤稱 Sarco 已通過當局審批,快將進入市場。這一趟「安樂死裝置已獲審批」的以訛傳訛事件,究其根源,與它的發明人 Philip Nitschke 熱切地推銷自助安樂死有關。

Nitschke 是有魅力的「死亡自主權」推動者,一些崇拜者譽他為「協助自殺(運動) 的馬斯克」(Elon Musk of Assisted Suicide)。線條流 麗,有點像太空艙的 Sarco 則被美稱為「安樂死的 Tesla 」。Sarco 是一種自助安樂死裝置,使用者躺進去按下死亡鍵, 膠囊內會釋放氮氣令使用者缺氧而死。事後膠囊可以取出來,是現成的棺槨。研發和推銷這個「自助安樂死」產品和一般的「安樂死合法化」倡議有什麼不同?

讓我們先看看以訛傳訛事件最初是如何出現的。所謂「通過法律審核」令人馬上以為是瑞士當局在審批;細看之下,卻原來是 Nitschke 創辦的非牟利組織 Exit International 委託了一位法律學者進行分析,並非向官方申請了審批。這位法律學者得出結論,認為這樣提供安樂死裝置助人死亡並不違反瑞士的協助自殺法。Nitschke 在發佈訊息的訪問中一貫自信地對 SWI 記者說:「審核現在已經結束,我們對結果十分滿意,因為我們沒有遺漏任何細節。在瑞士使用膠囊艙根本不存在法律問題。目前有兩台 Sarco 樣機,第三台正在荷蘭製作。如果一切順利,第三台膠囊艙將於 2022 年準備好在瑞士開始運作。」

自助死亡不用醫療輔助

Philip Nitschke 是誰?他用什麼手法推銷自助安樂死?筆者早在 2018 年本欄一篇文章(〈百歲求死了結生命是權利?〉,《 生命倫理線 》,21/5/2018) 已談及Nitschke 和 Sarco 裝置(當時仍在原型設計階段) 。當日 Nitschke 亦成功吸引到全球媒體的注目,那是 104 歲的澳洲植物學家及生態學家 David Goodall 公告世界,將從西澳遠赴瑞士尋求了結生命。Goodall 並沒有患上不治之症,純是一次跌倒骨折入院後,不能接受未來逐漸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他得到Exit International 為他眾籌經費,又安排傳媒訪問。Nitschke 作為該組織的創辦人,當然全力支持 Goodall 的尋死之旅,同時宣傳自己的理念,即「每一個具理性的成年人都應享有選擇安樂死亡的權利」。當時Sarco 的原型剛在荷蘭展出,宣告可以用 3D 打印技術低成本自製,未來不需要醫護人手協助自殺,人們多視之為狂想;今次 Nitschke 卻成功令許多人相信,Sarco 快將進入消費市場。

他在另一次訪問中對 Washington Post 記者說,2022 年初就會有真人參與,試用Sarco 進行安樂死。報道也引述了一些論者對此的擔憂。喬治城大學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所長 Daniel Sulmasy 表示, Sarco 設計時尚有如豪華名車,無疑是在美化自殺(glamorizes suicide)。對於 Nitschke 在網上發佈 3D 列印說明書的計劃,Sulmasy 很有意見,指出自殺也是有傳染性的,被美化了的自殺方法經網上普及,一些心理脆弱和精神疾病患者更易尋死。

即使是原則上贊成「協助自殺」合法化的人士也心存顧慮。一位殘疾人士權益的倡導者在英國報章 The Independent 發表文章,對 Sarco 感到震驚,擔憂這存在嚴重的安全問題:它會否被心智不正常的人甚或孩子誤用?會否有人遭虐待放進去致死?如果使用者未能立即死亡,獨自一人關在裝置裡面如何求助?

製造需求有違道德原則

嚴謹的倫理學者未必會認真分析自助安樂死裝置的問題。傳統的倫理學討論多著眼於原則性分析,贊成和反對安樂死合法化自有正反論據,一個看似嘩眾取寵的發明值得我們嚴肅看待嗎?畢竟它的宣傳手法大有「吸晴」色彩, 認真就輸了 。

然而,依我看,Sarco 的出現的確衍生了新的倫理問題,最少有兩方面:一,這是首次有人把安樂死裝置設計(和包裝)成「有型有款」的前衛產品。美麗和「性感」的產品能引誘消費者購買自己本來並不一定需要的東西,最好造成潮流。借用入門經濟學的概念,消費者的「需求」(demand) 和「需要」(need)是不同的。一個極度痛苦的末期病者是有「需要」得到紓解痛苦的醫學服務和個人照顧;但「需求」作為消費概念,卻是可以誘發的。日常我們多半已接受了市場的供求邏輯,在醫療上面卻有「供應者誘發需求」(supplier-induced demand)的問題。推出有型有款的產品引誘身心脆弱的人自助安樂死,真的可以是合乎道德的嗎?

其二是:根據發明者 Nitschke 的說法,自助安樂死是一種醫療解放。Nitschke 一向把醫學專業的限制視為桎梏。他原本是一個澳洲醫生,因為一宗事件的紀律處分與醫務委員會打官司,2015 年獲勝訴後公開焚燒自己的醫生執照。在他的理念,自助安樂死就是要解除醫學限制和束縛。問題是一旦完全脫離醫學的框架,普通人能自行購買和使用裝置結束生命,還需要不需要經過「知情同意」步驟?Nitschke 的答案很乾脆:「不需要。」他認為對精神上的行為能力的基本評估亦是不必要的,下一步要設計一個人功智能程式,讓使用者在簡單對答中顯示清醒和有理性,就可以使用他的發明。

Disclaimer
All views or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e various interviews belong to the individuals only, and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r opinions of the CUHK Centre for Bio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