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生命伦理教育—与中学生对话 (信报「生命伦理线」专栏 03.04.2023)

中心近日有一个新项目,到访中学举办生命伦理工作坊。一直以来,生命伦理学教育对象是医学院的同学,中文大学也设有一些相关通识课程。  

 

新尝试背后想法是,可以让年纪更轻的学生接触生命伦理议题。这假设了中学生对社会及宗教文化、身份表达等价值观还未完全固定,对现实成见与偏见较少,对议题未有过早定下前设。今次工作坊的经验令我感到乐观。

 

我们选一些中学做试点。首次目标对象是一所佛教女子中学的中四或以上学生,学生们反应雀跃,有60多位同学报名参加。校方安排了一个中午时段给工作坊,定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活动。前此笔者在本栏提及过,高中「通识教育科」现已被「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取代,2024年入大学的学生在高中不用修通识教育科,详见本栏2022年12月12日文章。

 

现代生命伦理学教育重视开放性和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后者近年常被误解为只知事事质疑。其实培养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考是对先入为主的信念和偏见(beliefs and biases)之良好「除虫剂」。通过讨论和分析,可反思个人成长中形成的既有价值观和信念是否有偏见,从而养成「非判断化的态度」(non-judgmental attitude),即是不会遽然判定对方是错误或是坏的。「非判断化」重视对事实的认知,了解不同伦理立场的想法,不以打倒相反意见为目标。

 

勇于讨论 放低偏见

今次工作坊的对象是女同学。考虑到时间、学生对道德论或原则论等概念有限,我和中心导师们决定以「生命何时开始」为题,引导她们探讨生命起源定义、死亡如堕胎及安乐死的理据及争议、至制度下可能出现的伦理两难矛盾。我们事先邀请参加者在工作坊前几天完成一份问卷,以了解她们对生命起源的定义、以及面对堕胎和死亡下道德两难之看法。同学的问卷响应很有趣︰虽然有一半人同意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杀死一个人,也认为堕胎是一种杀人行为,但她们对基于社会及某些医疗或个人考虑下堕胎应被允许反应普遍正面;关于安乐死,绝大部份同学同意安乐死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几乎全数回复的同学也支持安乐死合法化。

 

工作坊当日,我作了简单的背景介绍后,同学便在导师带领下开始讨论,就问卷回馈、组员观点差异理顺重点,最后各组派同学向全体汇报。

 

在汇报环节,同学们自信地表现,勇于表达己见,分析也很有水平。虽说是一个很概括的问卷调查和工作坊,她们的投入及热烈程度令我们鼓舞!

 

校方安排了两位学生当司仪,我与其中一位在工作坊开始前闲聊,她是有修读生物科的理科班学生,因此对于她就主题的看法很感兴趣。这位同学在事前做了准备功课,而且很用心提出了其分析看法,虽然比较直接、但发自内心而且纯粹。她不太确定自己的分析方向是否完全正确,然而看她滔滔不绝,会对自己的想法反复质疑求正,在得到建议后又会再调节,有来有往,过程愉快。

 

这使我不禁回想,平日讲课时,大学生反而较少提出质疑或发问,对于开放式的问题,可能是怕出错,偏向听多于问,在分析有时也多偏向于「判断事实」。有些同学说,医学院功课太忙了,有标准答案应付功课考试便好,自觉从听课已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考训练,将来自可以透过实战去实践。这有些可惜。其实在大学课堂内容,在出错零负担情况下讨论理应更畅所欲言,无论是批判性思考或非判断化的态度,也要反复锻炼才能纯熟地运用在伦理难题中。

 

倡议普及 散播种子

在筹备给中学生的工作坊初期,我们也考虑过参加者的讨论方向是否会受学校的宗教阐释影响,不过这次经验指出两者并无太大关系。中学生的回答很直接却不马虎,虽然她们只能做到浅层分析,可是没有渗入太多普遍认定的包袱。生命伦理议题讨论本应没有一刀切的标准答案,却可以「化零为整」,讨论具体议题如生死或医疗资源运用等,聚沙成塔,为公民社会提高对生命伦理议题的素养,也有助公共政策讨论。倘然如此,香港是否可以考虑于中学课程加入生命伦理科元素,从小培养会更具启发性?

 

于中学教育推展生命伦理科其实早有先例,美国、欧洲如葡萄牙Project BEST、北欧如挪威等于15至20年前已有相关研究和讨论,指出中学氛围有助推行价值观、推理和生命伦理教育,促进批判性思维和有效培养「知情公民」,个人觉得后者尤其有意思。在现今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大众包括发明者及使用者皆有责任了解目眩科技背后衍生的生命伦理问题 —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杞人忧天或过度敏感,又或者不认为和自己相关。有科学训练背景的我并不反对科学发展,可是认同生命伦理和道德讨论必须要同时进行,人类应该要为新科技可能带来的未知做风险评估及负上责任。历史教训是往往要在出事后,伦理议论才会热烈,热度过后便无以为继。

 

工作坊尾声时,我向同学们介绍当日导师的背景横跨了生物医学、哲学、法律和教育,她们惊叹生命伦理学涵盖的学科原来可以甚广。

 

事后老师转达了同学的热情︰「我自己就真系觉得几得意吓,本身对呢啲都感兴趣……我觉得系非常之有意义嘅一个话题,可惜时间太短」、「好有意义同精彩」、「呢个话题有深度有营养,确实系一个值得思考嘅问题」、「讨论环节好好玩,希望下次可以加长时间」。

 

我们期待与更多学校和教师合作,散播生命伦理学的种子。

 

免责声明
访谈和文章中所有观点或意见均属个人性质,一概不代表香港中文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的立场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