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出路: 伦理原则退居二线? (信报「生命伦理线」专栏 8.11.2021)

全球Covid-19大流行,抗疫至今已近两年,各国推展疫苗接种有快有慢,抗疫策略有紧有宽,正反的经验和教训累积不少,但是未见到出路。各国政府多在考虑放弃Zero-Covid(「清零」)目标,走向「与病毒共存」,如英国在7月中宣布全面一次过解除抗疫限制,其次是以色列,之后是新加坡,然后是新西兰和南韩。香港正在努力争取与内地通关,商讨的焦点反而在如何进一步收紧措施,严防不明源头的新个案,没有空间谈抗疫出路。英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地放宽之后实时见到疫情复炽,对医疗系统做成重大压力,有需要检讨调整,这当然强化了坚持清零的一方的定见,绝对不应该走向「与病毒共存」。

Covid-19疫潮来到今天,或者可以视为抗疫战的中期。在抗疫的第一年,一些国家地区的医疗系统告急甚至濒于崩溃,十分惨烈,有很大的恐慌性。进入中期,各种爆发和再爆的情景都已见过,疫苗的保护作用(未能形成集体屏障,但能大幅减少严重的入院个案) 也清楚分明,开展讨论如何由中期走向出路并不嫌早。

讨论可以放在两个焦点:其一是怎样看待风险。中国坚持「清零」,其实是坚持「零风险」;主张「与病毒共存」的国家其实是主张面对Covid,应与其他传染病一样,追求合度的「低风险」;其二是关于伦理和价值原则,无论是走向放宽抑或坚持严守也需要具体思量,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或者放松哪些伦理原则。本文的焦点放在第二点。

 

伦理分析见疲态


在2020年抗疫之初,对伦理原则和相关的价值取舍的讨论常是开放性的,例如:怎样平衡防疫措施与到个人自由的限制?疫苗分配和接种的优先次序是基于什么原则?来到今天,我看开放性的正反分析有些疲态了。英国决定一次过解除抗疫限制,并没有经过很多原则性的伦理分析,基本上是综合的政治判断,基于一些包括严重病例走势的模型计算便起行 (见本栏8月16日文章〈放任感染:英国通往群体免疫之路?〉)

在内地,钟南山医生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谈到中国何时可以完全开放,说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绝大多数人打了疫苗,起码80%甚至85%以上(目前是75%);第二个条件是要各国、特别是大国传染的情况都比较低,接种疫苗的比例比较高,死亡率也降低下来,才可以完全开放。(文汇网,10月28日)。第一个条件很快就可以会实现,但第二个条件遥遥无期。为什么中国必定要最迟开放?可能也是关乎政治而非伦理。

在重视个人自由的美国,为提高接种率以走向「与病毒共存」,在9月已把强制接种新冠疫苗定为国策,规定超过100人的公司须确保员工接种新冠疫苗,或每周进行新冠筛检。总统在芝加哥一次演讲时说,「我知道强制接种是『难以下咽之药』,但对美国而言,这是拯救生命、扭转形势之策。」他决定了必须走出困局,全局优先,个人自由不是首要考虑。这道强硬国策得到知名生命伦理学家Arthur Caplan的背书。8月24日,Caplan与同僚Kyle Ferguson发表文章“Don’t COVID Vaccine Mandates Actually Promote Freedom?” 力陈在疫症大流行底下,传统的个人自由的观点有必要更新。个人活在小区,参与小区生活,而小区生活是公共的,个人自由并非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重视参与性和个人合作、相互约束以迈向共同目标,是理性的追求。

拜登总统强制接种新冠疫苗的指令背后是否参考了生命伦理学家的分析和意见,我们不能确切知道,但看来民间对抗疫策略的伦理讨论仍然有活力,并未在抗疫疲劳中自行退潮。

 

灵活创造新策略


笔者在医管局时期曾经做风险管理和应变工作,当然能体会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中,抗疫决策不会以伦理分析作主导。通常的次序是首先考虑了科学证据、客观限制、可行性、实际利弊,再辅之以政治考虑和伦理思考。在抗疫战,伦理原则不是到现在才「退居二线」的,它本来就是居于二线。

也许,真正的问题是,当Covid-19之战旷日持久,疫苗亦不能完全依恃,政府和社会渐失讨论的耐性,政治考虑优先,为要显示果断,自上而下的决定会变成无论理解与否也只能执行,不容讨论?
Zero-Covid与「与病毒共存」是两极相反的方针,却同样地有可能变得僵硬和教条化。若是不容置喙,就会失去慎思明辨的可能性。无论倾向严守抑或放宽,关键是策略方针会否及时得到检视和重新评估?能有反思、检视与修订的余地,就有空间进行有意义也有用的伦理讨论。清晰具体的伦理讨论也会回馈,有助于灵活创造下阶段的策略。

举例说,在是否进一步强制接种新冠疫苗的问题上,一个灵活的可能方向是,在接种率达8成之后,与其纠缠于是否强迫最后那两成人接种,可否先让愿意的人士接种第3针(加强针)?这乍看不甚平等,但若能有助提升群体免疫力,保护医疗系统,亦可避免高压地进一步挤压个人自由,也就是合理的。最近听朋友说,以色列的两针接种率是全球之冠,但全面开放后仍然不敌变种病毒,医疗系统大受压力之下,新策略就是向全民推第3针,加上恢复戴口罩的规定,重新稳住了局面,有可能成功做到「与病毒共存」。

香港和绝大部份国家和城市一样,催谷第一轮接种已耗时经年,2022年快到了,今年的「第3针」很可能就是明年的第一针,毋须太费思量!

免责声明
访谈和文章中所有观点或意见均属个人性质,一概不代表香港中文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的立场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