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改进临终关怀? (信报「生命伦理线」专栏 29.05.2023)

在老龄化社会,临终关怀(End-of-life Care)的需求无疑会呈现增长态势。然而,传统的临终关怀照护十分依赖医护人员经验和技能,往往缺乏系统性,不容易实践严谨的循证医学,护理上也容易出现质素不稳定、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藉助现代科技来提高临终关怀的质素和效率,是有吸引力的。

 

近年人工智能(AI)技术迅速发展,或许能为临终关怀的传统模式提供新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护理质素和服务效率。

 

「患病的我还能活多久?」这在医学上属于「预后」问题,是许多患者最为关心,也往往是最无解的问题。2018年,美国史丹福大学一个以Anand Avati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利用新研发之AI模型,通过分析患者医疗记录来预测该患者在未来3至12个月内的死亡率。研究使用了超过数百万份电子病历,包括医生诊断纪录、实验室检查结果、处方药物和医学影像等数据,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将庞大数据转化为AI模型能够理解的数字特征,从而预测未来3至12个月内某患者死亡率,并基于该预测提出建议,为病者转介纾缓治疗,其准确度高达90%。

 

在生命走向终点前,获得更加精准和舒适合意的治疗非常重要。在美国一项调查中,有80%患者表示希望在生命尽头可以居家离世,但当中只有20%实现了这个愿望。同样,调查显示香港居家离世率更是低至0.02%。这数字意味着更多患者是在接受不必要、费用高昂的ICU治疗中走完生命最后旅程。造成这一现象部分原因是医生无法为患者病情提供准确的「预后」,因此未能及时识别急须接受纾缓治疗的患者,最终可能使这些群体错失了关键照护;又或是医生对于患者病情作出过于乐观的估计,导致病患未能及时就临终选择问题与医生或家人进行深度交流,以致无法实现在相对舒适合意的环境中离世的心愿。

 

在这些情况下,AI技术应能发挥重要作用。AI能够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预测临终患者死亡率。早期判断与识别,结合医生的专业评估,有效地帮助临终患者及时接受所须治疗和护理,满足他们居家离世的意愿,令临终关怀质素得以提高。

 

提高护理质素

在临终阶段,患者可能会面临生命即将结束和离别的挑战,他们很可能也要面对各种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不适。此时,患者往往会感到孤独、无助、失落和不安。最后一段路很不容易走,贴身陪伴可以让临终患者得到情感支持和关怀,缓解负面情绪,在生命最后日子尽可能保持尊严和舒适。

 

然而现实中,医护资源的短缺、专业培训的缺乏、社会认知的不足,以及家庭因素的复杂,让不少临终患者无法得到与内心渴望相匹配的情感支持。为缓解这现象,目前已有一些AI 机械人专门设计用于为临终患者提供陪伴和安慰,从而纾缓其孤独感和焦虑感。这些AI机械人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合成技术,与患者作逼真的拟人交流,提供情感支持。它们不但可以回答患者具体问题,也可以聆听患者故事,善解人意地响应,并与他们分享兴趣爱好。一些AI机械人更能根据患者情绪状态自动调整表现和反应。

 

最新例子是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美国西北大学的Timothy Bickmore教授带领的团队,为预期生命只剩一年的癌症患者设计了一款聊天AI 机械人。除了特定功能模块,例如压力管理、运动提醒、解闷闲聊之外,机械人还可以精确判断疼痛等级,随时监控患者服药情况并设定提醒功能。研究发现,患者在与机械人对话时,会更倾向袒露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包括病痛症状及没机会向医生提问的问题。应用AI机械人能初步将临床上的临终关怀和陪护服务标准化,节省医疗人力资源。机械人又可以将这些「心底话」及时传达反馈给医护人员和家人,让患者得到更高质护理和更适时的情绪关注。

 

来自美国国家护理研究中心的Jeri Miller博士认为,聊天机械人为重症老年病人提供很好的帮助。「通过对谈,机械人能提醒他们思考,在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中,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照顾?我须要或不须要什么样的医疗措施?我的精神归宿在何处?」这些问题有助患者正视死亡,增强其信心和勇气,从而更好地应对临终的挑战。

 

存在伦理争议

这些研究和进展,乐观地看,可以多方面改善对临终患者的照护,让医护人员得到科技帮助,提供更好的服务,不过AI技术在临终关怀领域的应用也存在很多伦理争议。

 

从存疑角度来看,人类可以接受由一部机器宣判死亡时间吗?并非每位患者都可以坦然面对或接受死亡。当患者与病魔苦苦争斗时,医生用一套所谓科学、精密的AI 系统,近乎机械式地预测病人3至12个月内的死亡率,对患者而言,好像是在本已艰辛的治疗之旅上再悬挂一把将会准时掉落的死亡之刃。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这做法会否过于冷酷残忍,令患者和家属难以接受?

 

再者,对AI算法和大数据日益依赖,是否会让人类逐渐失去对医疗决策的自主权?医学伦理一向强调尊重患者自主权,普通人也信奉「我的命运我做主」,我们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生命权交由外物或他者决定——难道AI就可以完全托付与信赖吗?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本就属于脆弱群体,对预测死亡率的过度依赖可能会让患者从心态上自乱阵脚,忽视自身症状和体验,从而降低自主权和决策权。

 

关于AI聊天机械人用于临终关怀的伦理争议,热门焦点还有算法偏见和安全性等问题,更担心若医护人员过度依赖技术的话,可能会忽略对患者本身的关注和观察,也可能为「疏忽照顾」提供了合理借口。虽然聊天机械人能够为患者提供一定程度的情感支持和安慰,然而,其缺乏人类情感共鸣和同理心的本质,恐怕始终不宜(也无法)取代医护人员和家人的关怀照护角色。

 

免责声明
访谈中所有观点或意见均属个人性质,一概不代表香港中文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