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ethics Column
長命百歲安樂死?
4月23日港台電視節目《哲學有偈傾》談安樂死,我是嘉賓。深夜看完自己「粉墨登場」(真的要在臉上打粉底才可登場錄影呢)...
公投墮胎:民情與中庸之道
愛爾蘭訂於5月25日進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修訂憲法第8條修正案,從而容許國會放寬禁止墮胎的法例。這次公民投票毫無疑問是歷史性的。上一次就墮胎法公投已經是35年前,第8條修正案是其結果,現時愛爾蘭的墮胎法在全球可以歸入非常嚴厲之列。一旦放寬,新的法例會趨近歐洲其他國家的「中庸之道」。這在一個以天主教徒居多的國家當然不是尋常的事。
在生命倫理學,墮胎與反墮胎的爭議是個大題目,這與生命倫理學的美國源流有關。在美國,墮胎是一個令社會長期對立甚至撕裂的政治議題,其中根深蒂固的爭持角力可能僅次於種族問題和槍械管制。在香港,墮胎似乎從來沒有成為公眾討論焦點,香港法例有《終止妊娠規例》,醫生和孕婦在法律規定的情況和程序底下可以進行人工流產。規例傾向「保守」一邊,但留有相對寬容的空間讓醫生評估孕婦的身心狀況。如果有人仍然嫌法例過度限制孕婦了的自由選擇權利,可以在境外例如內地接受人工流產...
精子的荒誕事
最近在讀關於人工受孕的資料,接連讀到幾宗與捐贈精子有關的荒誕新聞。向來以為人工受孕的倫理爭議是在體外受孕(IVF)...
愛人及猿:黑猩猩有人權嗎?
今年一月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公佈喜訊:中國研究人員成功克隆(clone,以下簡稱「複製」)了兩隻長尾獼猴,是世界首次成功複製出靈長類動物。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其中確有難得的技術突破。發佈的照片中,兩隻小猴精靈可愛,取名為「中中」和「華華」更含有民族自豪感。與使用複製技術保育瀕危物種不同,複製獼猴的目的是用來製造基因相同的有病猴子,供醫學實驗研究。小猴越是可愛,取名越是親切,對比起牠們與複製的同類的命運就越見不協調。
不少國家在認真考慮是否停止使用猿猴於科學研究,尤其是會對猿猴造成痛苦的研究。澳洲自2009年停止進口研究用的獼猴,去年在諮詢公眾是否應該永久禁止。英國目前禁止使用黑猩猩於研究,但並未禁止以猴子為實驗品,英國愛護動物協會在爭取中。它的網頁有文章說明想法:
「靈長類動物是非常聰明的動物,它們形成複雜的社會關係,並以與人類相似的方式體驗情感—這意味著靈長類動物(primates)可能以類似的方式遭受我們的折磨。毫無疑問,他們可能因為實驗程序以及它們的繁殖,運輸或安置方式而遭受痛苦和心理困擾…。」
在物種分類,靈長目有人猿和非人猿兩類。人猿類中,黑猩猩的基因和行為非常像人類,被視為人類近親。像電影《泰山》裡面的矮黑猩猩「芝達」,智力可能相當於五歲的人類小孩。
美國仍然准許用黑猩猩做科學研究,但正受到強力而且固執的挑戰,包括糾纏不休的訴訟。
固執的挑戰
一宗官司令紐約州立石溪大學(SUNY...
醫學倫理看安樂死
在2018新年伊始談「安樂死」(euthanasia)似乎不大好,但是關乎生命的倫理議題越是具爭議性就越需要正常討論,不要忌諱。放眼國際,近兩三年,一些西方國家和地區立法讓「醫生協助死亡」(physician...
編輯基因怕甚麼
基因工程不是新事物。從上一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基因改造食物早已成為產業。據統計,現時世界各地種植基因改造農作物的土地有50個台灣那麼大,改造農作物可以抗蟲、抗除草劑、抗病、抗旱。然後科學家試驗用基因剪輯技術改造有害的昆蟲,製造低生育能力或不孕的昆蟲,放到野外與野生品種交配,這就可以減少害蟲數量,甚至可望減絕。這開始有些複雜,因為難以預測對生態環境會造成什麼長遠影響。
改造有害昆蟲方興未艾,基因編輯技術又有新突破。2013年,CRISPR-Cas9編輯系統成為超級熱門題目。這是全新的技術,令修改基因變得更準確也更簡單,你可以想像它像是發明了用簡潔的Apps取代傳統累贅又昂貴的電腦程式。一旦費用和技術門檻大幅降低,編修人類基因的盒子就打開了。
很少人會反對通過修飾基因來治療令人束手無策的遺傳性疾病。上月有報道,一名7歲敘利亞男童哈桑因罕見的基因病天生皮膚脆弱,全身大部分表皮脫落有如燙傷。2015年他給送到德國的兒童醫院接受治療,醫生最初認為他沒有機會存活了,但有來自意大利的科學家決定為他作實驗治療。先從哈桑身體取下一片完好未損的表皮,利用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將健康版本的LAMB3基因插入皮膚細胞核內,再在實驗室把被糾正基因的細胞培植出一片片基因改造皮膚,用來醫治哈桑。兩年過去,哈桑可以正常上學了。這樣的基因治療,誰會反對?
改造身體的組織和細胞,例如皮膚、心肌等,用來治療基因變異引致的遺傳性疾病,稱為「體細胞基因療法」(somatic...
Disclaimer
All views or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e various interviews belong to the individuals only, and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r opinions of the CUHK Centre for Bio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