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專欄

所有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John 信報
一時意氣墮胎個案談論「生育自主」爭議 鍾偉岸博士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9.12.2024)
鍾偉岸博士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設想有這樣一對恩愛夫妻,他們在組織家庭幾年後,本着共同意願決定生養一個孩子。女方順利地懷孕,妊娠。這期間,他們因為事業發展上的分歧大吵一場。女方一時意氣之下獨自去醫院做了墮胎手術。因為這次吵架,她突然覺得丈夫面目可憎,以至於不想懷有他的骨肉。妻子從醫院回家後,丈夫本來準備了一頓豐盛晚餐想跟妻子和好。當他得知妻子瞞著他去醫院墮胎,頓時心灰意冷,婚姻也因此走到了盡頭……   香港法例只容許與健康問題相關的墮胎,例如嚴重畸胎或孕婦生病。在墮胎法例更寬鬆的國家,婦女擁有生育自主權(Reproductive...
再談人工智能應用於大學教育之考量(HKEJ 生命倫理線 11.11
再談人工智能應用於大學教育之考量 劉善雅博士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11.11.2024)
劉善雅博士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聯席總監   早前(5...
「維持生命治療」的真正意義(HKEJ 生命倫理線 14.10
「維持生命治療」的真正意義 黃維達醫生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14.10.2024)
黃維達醫生 中文大學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副教授(專業應用)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研究員(禮任)   「什麼﹖停強心藥﹖拔呼吸喉﹖醫生,能不能繼續用﹖」   無論病人因急性危重病,還是因慢性病逐漸轉差而將要離世,家屬都一定很難接受,更遑論要與他們達成「不提供/撤去維持生命治療」的共識。   什麼是「維持生命治療」(Life-sustaining...
拆解「人造子宮」爭議 (HKEJ 生命倫理線 16.09
拆解「人造子宮」爭議 區結成醫生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16.09.2024)
區結成醫生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榮譽顧問   去年9月下旬,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諮詢委員會開會審議人造子宮的人類臨床試驗,並沒作出決定。這是很有爭議的新技術,無論從科學或倫理角度都須謹慎審視。   學術界和社會上的討論熱鬧了一輪,然後靜觀FDA的決定。今年中一度傳聞7月底就有決定,然而沒有,又傳說會在秋季揭曉。我估計這會獲得批准的,現在是合適時候了解與它有關的爭議。   美國、荷蘭、加拿大、西班牙都有研究團隊在進行動物試驗。他們開發的技術各有不同,不一定「人造子宮」,有些是「人造胎盤」。   目的都是一樣:在極早產的胎兒,例如在25周前,因器官功能(特別肺部)未發育,使用傳統深切治療的呼吸機和培育箱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導致併發症和損害。人造子宮(和人造胎盤)背後的想法是,索性不向肺部輸氧,用體外加氧的血液循環繞過心肺,並讓胎兒在類似羊水的bio-bag(「生物袋」)液體環境中繼續發育。在目前的研究裏,人造子宮屬過渡性,例如培育一兩個月,等待器官功能發育得較成熟,就轉回傳統的深切治療。   去年9月,率先向FDA提出「人類臨床試驗」的科學團隊,正是費城兒童醫院(Children’s...
120日檢疫隔離對寵物是否人道?(HKEJ 生命倫理線 19.08
120日檢疫隔離對寵物是否人道? 鍾偉岸博士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19.08.2024)
鍾偉岸博士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隨著北上消費席捲香港,寵物選購成為又一熱門活動。對比起本港高昂的物價,不少名貴品種的寵物價格在深圳相對低廉。所以,在深圳各大商圈的寵物店裏不乏港人身影。不少港人甚至直接從內地電商平台通過與商家視頻連線來購買寵物。   然而,港人要想從內地合法地輸入貓狗,必須滿足漁農署嚴格的檢疫要求,尤其為期120日的寵物隔離,讓不少原本計劃從中國購入貓狗的愛寵人士望洋興嘆。本文將簡略地評議該政策利弊。   120日檢疫期的政策依據 為了防範狂犬病輸入,漁農署根據《狂犬病規例》制定了嚴格檢疫流程。根據該流程,貓狗的進口來源地首先被劃分為三組。從第一組別國家或地區進口貓狗的門檻最低,而從第三組別國家或地區進口貓狗的門檻最高。內地屬於第三組別,所以從中國輸入寵物貓狗,需要經過繁瑣程序和複雜的認證。其中包括:1.植入包含寵物基本資訊的微型晶片;2.由內地執業獸醫開具動物健康證明書;3.狂犬病防疫注射紀錄;4.一般性的動物疫苗注射紀錄;5.至少為期4個月的隔離檢疫。由於檢疫設施有限而每隻進口寵物的檢疫期又過於漫長,導致主人在寵物抵港前,至少需要提前15個月來預約用於隔離的寵物房間。   積極影響 嚴格的檢疫政策雖然壓制了消費者對於進口寵物的需求,卻會刺激香港本土寵物市場的內需,間接地鼓勵了愛寵人士通過領養本地流浪貓狗來取代寵物交易。消費者並非一味地將愛心施予寵物店裏名貴的貓狗品種,令更多流浪動物得到人道的對待。   負面影響 好的政策經常是妥協的結果,即政策制定者需要權衡各方可能衝突的利益訴求。根據科學研究,狂犬病毒潛伏期最高可達一年。如果以最嚴謹的態度對待檢疫,那麼每一隻從外地輸入的貓狗都應該隔離一年以上。顯然,這不切實際。因為狂犬病毒雖然致命,風險卻不如想像那麼高;尤其在免疫學高度發達的地區,完全可以通過提高狂犬疫苗的覆蓋率,和普及防疫知識來將風險降至微乎其微的程度。   同樣從內地輸入有完整疫苗接種紀錄的寵物貓狗,台灣地區的隔離檢疫期為7日,新加坡30日。日本要求寵物抵境前必須接受兩次相隔180天的抗體測試,如果抗體水準達標則免除隔離檢疫。由此可見,亞洲其它發達地區對輸入寵物的檢疫要求都遠遠低於香港。   那麼,既然120天的檢疫期本身是妥協的結果,為什麼不能在120天的基礎上考慮其他因素進一步妥協呢?   可以考慮的因素包括:一、不要讓走私寵物大行其道。不少內地商家宣稱:當天從深圳購買寵物,第二天便可將寵物送達香港家中。之所以能夠這麼迅速地把寵物輸入本港,這些商家顯然用走私管道。當合法交易管道的成本過高而需求又旺盛的時候,走私和黑市便會應運而生。沒經過政府審核,從走私管道進入香港,既沒有疫苗接種紀錄,也沒有抗體水平測試,那麼,嚴厲的寵物進口檢疫規定可能會有反效果,反而將公共衛生暴露在更高的狂犬病毒輸入風險之下。   二、減少寵物走私誘發的人道危機。多數走私寵物的商家都會向顧客坦言,他們不能保證客人購買的寵物能夠安全送到香港家中,一旦中途丟失,他們會賠償另一隻相同品種的寵物給顧客。寵物之所以在運輸過程中有一定機會丟失,是因為走私時有可能被海警中斷。走私者為了減輕罪名,會在海警登船之前盡可能銷毀不法物品。許多走私的寵物貓狗因為這個原因被拋擲到汪洋大海之中而死於非命。雖然走私行為可恥,但被走私的寵物貓狗是無辜的,更不應該受到這等非人道對待。   政策建議 比對世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寵物進出口管制,香港120日的檢疫隔離顯然過於嚴苛,漁農署有必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放寬隔離政策。政府不妨參考自新冠大流行以來得到的有益啟示:居家隔離對於喜歡呆在室內的寵物貓具有適用性;電子手環可以應用到寵物檢疫上,以確保居家隔離的寵物沒離開規定範圍。港府甚至可通過和深圳政府合作,在寵物抵港前完成檢疫隔離,以緩解本港隔離設施的嚴重供不應求。
兼容宗教與文化 — 生命倫理學要擁抱道德相對主義?(HKEJ 生命倫理線 22.07
兼容宗教與文化 — 生命倫理學要擁抱道德相對主義? 鍾一諾博士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22.07.2024)
鍾一諾博士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聯席總監   6月初,我與中大生命倫理學中心的同事一起前往卡塔爾,參加第17屆世界生命倫理學大會(World...
家庭長期照顧者之倫理困境(HKEJ 生命倫理線 24.06
家庭長期照顧者之倫理困境 孫思涵博士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24.06.2024)
孫思涵 博士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助理講師   近年來,家庭長期照顧者的角色日益受到關注。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增多,以及居家安老之普及,愈來愈多人自願或別無選擇地,承擔起照料長期生病或殘疾家庭成員的重任。這些照顧者通常是患者親人,如配偶、子女或兄弟姐妹。   他們在沒經過正式培訓情況下,肩負起醫療、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角色。這是重擔,正如一位受訪護理長所說,「無論在病房或居家,看見家庭照顧者最多的苦,是難以脫逃的疲憊」。   在香港,家庭長期照顧者因不堪巨大壓力,導致有家庭悲劇並不少見。2024年首3個月內,最少已發生了3起「老護老」的悲劇。這些年長照顧者,因無法承受長期照料的壓力和抑鬱症的影響,最終選擇在殺害長期患病的配偶後自盡。此外,也有年輕人因長時間照顧生病的父母,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生活,甚至產生「希望父母早日離世」的想法。   內地情況亦相似。以我的家庭為例,家母有兩個姐妹,最小的妹妹與父母同住,負責照顧已臥床5年的(我的)外婆。隨著外公健康惡化,這對已經承受巨大壓力的她來說,增加了更多負擔。近期,她自己都出現情緒問題,有抑鬱的跡象。那麼,這些真實案例背後揭示了哪些倫理困境與挑戰呢?   責任抑或負擔?   家庭長期照顧者面臨的核心倫理困境,通常表現為「責任(Duty)與耗盡(Burnout)」之間的衝突。這種困境源於,照顧者對照料生病或殘疾家庭成員的深厚責任感,以及這種責任所帶來的身心負擔。   家庭照顧者通常由於親情、愛或道德責任,自願承擔照料親人的重任。他們將這視為不可推卸的職責,甚至認為這是對家庭的最終承諾。有一位在加拿大一間環境良好、設施完善的社區安老機構工作多年的志願者發現,即使聘請專業護理人員來家中協助,以減輕家庭照顧者負擔,他也從未見過能完全擺脫照護束縛的華裔家庭。這些家庭對於讓外來護工提供照顧感到不安,心理上總有難以跨越的障礙。即使患者已經被安置於專業機構,家庭成員依然會輪流陪伴,竭力承擔大部分照料工作,與護工之間更像是競爭對手。「必須親自照顧家人」的觀念和責任感深植於傳統華人文化中,激勵他們提供持續支持和關懷。   正面地看,不離不棄是美德;然而,這種責任帶來的身心負擔,容易導致照顧者感到極度疲憊和情感枯竭。首先,照顧者要在個人需求和照顧責任之間做出選擇。自我犧牲常常意味著,照顧者必須放棄或延後自己的職業發展、社交活動,甚至基本的個人休息時間。這種自我需求的長期忽視,可能會導致照顧者情緒和身體上的耗竭,最終影響到照顧質素本身。   其次,家庭照顧者需要在工作和家庭責任之間做出選擇,決策過程涉及對個人價值、家庭期望和社會責任的多重矛盾。作為子女,他們可能因為照料患者,不得不減少工作時間、放棄職業發展機會,甚至完全退出職場。這不僅會影響家庭經濟狀況,還可能引致自我價值感的喪失。另外,在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的過程中,照顧者自己的情感健康亦會受到威脅。他們可能因為患者病情惡化、無效治療或死亡而感到悲痛、愧疚和無助,最終造成接近「耗盡」的精神狀態。   兩者須平衡   因此,照顧者面臨倫理困境時,最根本的挑戰是,如何在履行對家庭成員的責任與保護自己情感福祉之間找到平衡。照顧者不僅需要辨識和接受自身極限,亦要學會在提供關懷的同時,關注自己健康和心理需求。   有效策略包括設定合理界限,並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尋求外部支持,例如加入支援小組、諮詢心理健康專家,或参與照顧者培訓課程以提升照護技能和情感管理能力。   更重要是,社會和文化環境,應該為照顧者提供更全面的資源和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政策制定者和社區組織可以考慮加強對家庭照顧者的支援措施,包括提高照顧者津貼、增加健康教育項目和擴大專門的照顧者支援網絡。良好的政策措施不僅可幫助照顧者在承擔重要的家庭責任時減輕身心壓力,還能鼓勵社會更廣泛地認可他們的貢獻,確保照顧者在面對困難時能夠獲得及時幫助與支持。  
人工智能應用於教育的考量(HKEJ 生命倫理線 27.05
人工智能應用於教育的考量 劉善雅博士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27.05.2024)
劉善雅博士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聯席總監   2022年11月由OpenAI推出的生成式AI就像催化劑,推動全球各領域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AI從以往工科人專屬的範疇,一時間變成炙手可熱、無人不知。   這個備受關注的工具應該是繼新冠肺炎後最能凝聚全球討論的議題之一。   AI用於教育也是熱點,中文大學在過去3個月已舉辦或合辦了十多個針對教育或教學應用的工作坊及講座,當中包括生命倫理學中心與大學學能提升研究中心合辦的「人工智能教育論壇」,探討大家對應用AI於教學工作背後的實際及倫理考慮。   如何運用是挑戰 舉辦論壇的構想,是讓大家在擁抱AI的好處、尋找可用工具時,注意須與潛在的負面影響取一個平衡點。同時,這一系列活動亦為了建立平台,深入討論「用」或「不用」的考量。   論壇收獲豐富,過程中觀察到以下現象︰1)...
不進行心肺復甦法 ,需要病人家屬同意嗎?(HKEJ 生命倫理線 29.04
不進行心肺復甦,需要病人家屬同意嗎? 黃維達醫生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29.04.2024)
黃維達醫生 中文大學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副教授(專業應用)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研究員(禮任)   「你想不想我盡力救你爸爸?」   「你想不想你媽媽心跳停頓的時候,我繼續幫她做急救?...
韓國醫生抗爭的倫理疑惑-HKEJ-生命倫理線-2.4.2024-ver.-3
韓國醫生抗爭的倫理疑惑 區結成醫生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02.04.2024)
區結成醫生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榮譽顧問...
1 2 3 4 5 6 7 8 9 10

免責聲明
訪談和文章中所有觀點或意見均屬個人性質,一概不代表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的立場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