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專欄

所有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1646638833-2
預設醫療指示在中國内地的發展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07.03.2022)
Advance Directive (簡稱AD)在香港通譯為「預設醫療指示」,在中國内地稱爲「預立醫療指示」。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劇、醫療水平的進步、以及人們對生命價值的追求,提倡「自主決策」、「尊嚴死亡」的呼聲不斷增强。對AD的推動最先來自民間和醫學界。2006年。一位名為羅點點的女士創立了「選擇與尊嚴」網站,其宗旨是提倡尊嚴死亡,呼籲醫療自主決策權,推廣AD在中國内地的實施。筆者的博士論文以内地預設醫療指示的發展和困難為主題,本文就其中的觀察略為介紹。 2011年6月,「選擇與尊嚴」網站推出首個AD的民間版本,以「我的五個願望」為中心,即:1)我要或不要什麽醫療服務;2)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Life-sustaining...
1644201118-2
生命倫理學如何與宗教對話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07.02.2022)
生命倫理學的興起,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在最初階段得益於神學家和持基督教信仰的思想家,開闢蹊徑,喚起對新時代新課題的關注。短短數年間學術成形,對政策漸生影響力,但它卻與宗教思想疏離了,有學者甚至認為要完全排拒宗教觀點於門外,理由是基於信仰的立場與立足於理性的倫理討論杆格不入。 兩者的隔閡有沒有疏解的可能?如果能回溯至半世紀前那段生機勃勃的對話時光,可能會有些啟示。 對於神學家在早年如何開闢生命倫理學和奠基,寫來最親切明確的是前年剛逝世的Albert...
1641784125-2
自助安樂死的誘惑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10.1.2022)
上月(12 月)11 日,瑞士新聞資訊媒體...
1638771846
安樂死合法化悄然推進?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6.12.2021)
2020 年初至今Covid-19大流行,全球竭力抗疫,看似無暇理會與抗疫無關的醫療議程,但也有例外:安樂死合法化運動在好些國家取得重大進展。這乍看是矛盾的:一方面,抗疫的主導思想是盡力減少死亡,不惜(或迫不得已地)...
1636357478
抗疫出路: 倫理原則退居二線?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8.11.2021)
全球Covid-19大流行,抗疫至今已近兩年,各國推展疫苗接種有快有慢,抗疫策略有緊有寬,正反的經驗和教訓累積不少,但是未見到出路。各國政府多在考慮放棄Zero-Covid(「清零」)目標,走向「與病毒共存」,如英國在7月中宣佈全面一次過解除抗疫限制,其次是以色列,之後是新加坡,然後是新西蘭和南韓。香港正在努力爭取與內地通關,商討的焦點反而在如何進一步收緊措施,嚴防不明源頭的新個案,沒有空間談抗疫出路。英國、以色列、新加坡等地放寬之後即時見到疫情復熾,對醫療系統做成重大壓力,有需要檢討調整,這當然強化了堅持清零的一方的定見,絕對不應該走向「與病毒共存」。 Covid-19疫潮來到今天,或者可以視為抗疫戰的中期。在抗疫的第一年,一些國家地區的醫療系統告急甚至瀕於崩潰,十分慘烈,有很大的恐慌性。進入中期,各種爆發和再爆的情景都已見過,疫苗的保護作用(未能形成集體屏障,但能大幅減少嚴重的入院個案)...
生命倫理與人的尊嚴(HKEJ 生命倫理線 11.10
生命倫理與人的尊嚴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11.10.2021)
1631584202
立法有助預設醫療指示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13.09.2021)
Covid-19 疫情全球大流行近二十個月,把很多其他重要的醫療議題擠開,可以視為抗疫的一種代價。雖然筆者在不同場合常常呼籲要關注抗疫以外的醫療衛生課題,但是回顧這二十個月自己在本欄寫的題目,抗疫倫理佔了三分之二。近日起了一個題目,談正在醞釀的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1629084441
放任感染 英國通往群體免疫之路?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16.8.2021)
近期筆者一直在觀察英國 Covid 疫情的走向。它在...
1626851446
長期堅持 Zero-Covid 的疑問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19.7.2021)
本月初有一段關於調整抗疫策略的國際新聞,沒有泛起多大的漣漪,但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問題,現在就來討論也不會太早。消息是,新加坡政府擬計劃放棄...
1624329303
人工智能怎樣融入醫療 (信報「生命倫理線」專欄 21.06.2021)
今年我們中心籌辦一系列有關嶄新科技的倫理學研討,環繞兩個主題:基因組醫學及人工智能的醫療應用。前者的技術和應用已經頗成熟,相關的倫理課題和挑戰是清晰的;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在醫療保健方面的發展,很多方面還在突破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免責聲明
訪談和文章中所有觀點或意見均屬個人性質,並不代表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的立場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