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章专栏
资助昂贵医药的伦理想法
昂贵医药令病人难以负担,是政治问题也是医疗伦理问题。香港的医疗政策,向来有这一道原则:「不应有人因缺乏金钱而不能获得适当医疗。」这道原则甚至写入《医院管理局条例》。就医管局的职能,第18条列明医管局可就公众使用医院服务须付的费用,向食物及卫生局局长作出建议,建议须顾及以上原则。这基本上是一道伦理原则。问题有两个:一是何谓适当?二是医疗资源有限,而日新月异的医疗非常昂贵,真的人人可以获得吗?面对非常昂贵的治疗,有限的资源应当如何分配?
一旦这样提出问题,马上要接受两个前提。
第一,没有一个病人或一类病人可以期望无上限的医药资助。因为资源分配要考虑机会成本。
第二,资源分配必须公平而合理。读者会注意到,「不应有人因缺乏金钱而不能获得适当医疗」这一道原则,基本上就是从公平原则出发。香港是一个经济和商业主导的社会,但在医疗,这原则重视公平而非功利。
医疗「配给」是难题
关于医疗资源分配,有论者认为,这本质上是一个「配给」(Rationing)的难题。经历过二次大战和战后贫困的人,都深刻知道「配给」是怎样的。每人分到一些食物,没有人可以完全饱腹;每家分到一些煤炭燃油,没有家庭足够取暖过冬。这个概念用于医疗资源分配还是十分困难。每个病人平均分一点医疗,结果可能是「平等地」失救。外科医生不可以做十分一个手术,深切治疗病床不能每人轮流用一天。
考虑治疗效益是不可避免的。资源有限,高效益的治疗似乎应该优先。
医疗也有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治疗的效益是可以量化的。基本概念是成本效益分析(CEA)。
人皆有死,而无论预防或治疗,原则上应可减少死亡、延长寿命,或减少残障增益功能,或减少痛苦提升生命质量。这些可以用定量工具作换算。最常用的指标是QALY(Quality-adjusted...
道德异乡里的生命伦理
最近写书,来到一处谈Prof. H. T. Engelhardt 所讲的「道德异乡人」(moral strangers) ,上网查他的出生年,才知道他刚于今年6月逝世,享年77岁。他是医生、医学史家、哲学家、生命伦理学家。有段时期他数次来港访问,城市大学陶黎宝华教授和范瑞平教授是接待的主人家,后者曾是他的学生。我的职业生涯在医务而不在哲学,直接认识的生命伦理学家不多,几次见面畅谈,觉得很投契。
他声若洪钟,演讲恣意汪洋而逻辑严谨。他从不屑用PowerPoint。我笑问,你也难免用email吧?他也笑答,常记不住自己的电邮地址,还是爱书信往来。又加一句,用纸张不只是为沟通,像手抚着一本书,那种质感本身就是美学的经验!说时一脸陶醉的样子。
九十年代他首先发明moral...
一河之隔:病人知情权的差距
「政治正确」令如今行文上要避免「中港两地」的写法,以免误把香港划在中国之外,但在讨论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病人知情权的时候,难免会讲「两地差距」 。过去四分一世纪,内地逐步改进有关病者知情权的规章和法例,两地差距正在缩窄,但一河之隔仍有差别,香港的病人知情权以个人权利为起点,内地较多以家庭为本,遇上严重或紧急情况,近亲主导医疗决定颇为常见,有时因非理性的决定引起悲剧,引发社会议论。在癌症病例,尤其多见向病者隐瞒病情。
改进起点
改进的起点,有人从1994年开始说,也有人从2002年说起。前者是针对医疗机构管理的行政法规,列明病者知情权包括了对自己的病情、诊断和治疗知情;后者针对的是进行的医疗活动时,应当由病者本人签署同意书。着手的方式是试行病历书写的基本规范,除了病者不具备行为能力之外,凡特殊检查、治疗、手术等,都要病人签署。
这在香港看来十分基本,但当年在内地是很大的一步了。支持和理解的医师认为,手术由病人自己签字,是尊重知情权也是尊重人权,但新规定给医生提出了新的课题,要让病人明白手术的风险又要让病人安心手术,并不简单。过去习惯向病人隐瞒病情,如今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也需要一个过程。有些医生,尤其是中医,就怀疑新的规定有没有好处,遗憾这忽视了签字对病者心理的影响。
更严重的异议说,从法律上讲,要病人签字很公平,但同意书把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严重情况一一胪列,好像要病人签「生死契」,质疑是不是太残酷?是否缺少了人文关怀?
无论如何,改革没有止步。...
如何走下去 — 伦理与医疗
医学伦理的传统,在西医常上溯至「希氏誓章」( Hippocratic Oath ),来到现代则更新扩充为各式专业伦理守则。 传统上,专业伦理的关注在三个范畴:医患关系中的操守、与同侪的专业及利益关系,以及业务推广的规范。...
过度医疗是什么问题?
近年各国医学界日益关注过度医疗带来的问题。 过度医疗造成资源浪费,社会被医药化也是焦点。 在这个课题,英国医学杂志是表表者,十多年前便问有否过度诊断,现在已能力举数据和实例,确认过度医疗的确存在,呼吁医学界要扭转这趋势,在过度与不足间取得平衡。...
政府公营医疗如何资助昂贵药物 – 罕见病病人的支持足够吗?
圣神修院生命伦理资源中心 (9.6.2018)
「一视」与「同仁」:资助昂贵医药的两种伦理想法
区结成医生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总监
本研讨会的主题是罕见疾病,...
百岁求死:了结生命是权利?
当著名的植物学家及生态学家 David Goodall 年初在 104 岁的生日会公告他预备从西澳珀斯远赴瑞士寻求了结生命,他的故事和对安乐死的主张同时成为环球热话。 倡导自愿安乐死的组织Exit...
长命百岁安乐死?
4 月 23 日港台电视节目《哲学有偈倾》谈安乐死,我是嘉宾。 深夜看完自己「粉墨登场」(真的要在脸上打粉底才可登场录像呢) ,第二天一早返大学与胡令芳教授同场主持一个生命伦理研讨会,...
公投堕胎:民情与中庸之道
爱尔兰订于 5 月 25 日进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修订宪法第 8 条修正案,从而容许国会放宽禁止堕胎的法例。 这次公民投票毫无疑问是历史性的。 上一次就堕胎法公投已经是35年前,第8条修正案是其结果,现时爱尔兰的堕胎法在全球可以归入非常严厉之列。...
精子的荒诞事
最近在读关于人工受孕的数据,接连读到几宗与捐赠精子有关的荒诞新闻。 向来以为人工受孕的伦理争议是在体外受孕(IVF) 和胚胎筛选(embryo selection) ,原来关于捐精也有千奇百怪的故事。
荷兰爆出一宗医德跌破底线的丑闻:鹿特丹有一家生育医疗中心,早于...
免责声明
访谈和文章中所有观点或意见均属个人性质,并不代表香港中文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的立场或意见。